牛津大學 | 新展覽突出了算法和人工策展之間的差異
指南者留學
2022-12-28 17:51:18
閱讀量:1436
<p>在過去的幾個月里,DALL-E2、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等生成式AI技術的快速部署,引發(fā)了人們對自動化面前藝術未來的狂熱猜測。雖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受到了廣泛關注,但人們對算法推薦平臺對視覺文化的文化影響知之甚少。盡管這些平臺不是在創(chuàng)造藝術,但它們是在策劃藝術。</p>
<p> </p>
<p>當我們進入一個越來越由人工智能驅動的世界時,我們能做些什么來理解算法對我們社會的影響?牛津大學(University of Oxford)下屬的牛津互聯網研究所(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)的研究人員正在通過探索人類策展和算法策展之間的差異,研究算法模型在視覺藝術策展中的使用。為了研究這一點,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將于2023年1月11日至17日在倫敦J/M畫廊舉辦“算法基座”(the Algorithmic Pedestal)公開展覽,突出人類和算法觀看方式之間的差異。藝術家Fabienne Hess帶來了她的人類視角,而Instagram算法增加了機器視角。</p>
<p> </p>
<p>牛津大學牛津互聯網研究所博士研究員勞拉·赫爾曼說:</p>
<p> </p>
<p>“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允許任何人動動手指就能創(chuàng)造‘藝術’,我們將更加依賴算法平臺來分類、搜索和展示這些內容。””如果不能在一納秒內處理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張圖片,就不可能瀏覽不斷擴大的內容海洋。當然,沒有人有這種能力,導致我們完全依賴算法平臺的識別和決策。我們的研究試圖揭示算法的‘觀察方式’與人類感知的不同之處。”</p>
<p> </p>
<p>“算法基座”將利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開放館藏,展示藝術家Fabienne Hess和Instagram算法策劃的一系列圖像。Instagram的策展決定被上傳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(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)開放獲取館藏的圖片到@thealgorithmicpedestal的Instagram賬戶上。該展覽展示了Instagram的算法選擇顯示哪些圖片以及以何種順序顯示。</p>
<p> </p>
<p>赫爾曼補充說:“最近幾個月,Instagram公開宣布,用戶在家庭動態(tài)中顯示的內容將越來越多地由‘黑箱’算法決定,而不是由朋友或家人最近發(fā)布的內容決定。這意味著我們不知道Instagram到底選擇了什么優(yōu)先級,盡管這些優(yōu)先級的選擇極大地影響了用戶對視覺文化的體驗。在這次展覽中,算法揭示了它自己的觀看方式,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親密的視角來了解它的感知機制。”</p>
<p> </p>
<p>展覽由藝術家主導的部分展示了法比安·赫斯(Fabienne Hess)的圖像集《丟失的數據集》(Dataset of Loss),這是她在三年時間里創(chuàng)作的,是對主流算法觀看方式的一種抵抗。赫斯認為,失去是一種獨特的、普遍的人類經歷,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。她的策展過程是由時間、好奇心和耐心的人類經驗驅動的。這樣,赫斯的策展既代表了一個非常人性化的過程,也代表了一個非常人性化的選擇標準。</p>
<p> </p>
<p>兩位策展人分別從數千張圖片中挑選了一組圖片,以特定的順序和布局進行展示。在這個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互動展覽中,公眾被邀請思考機器和人類策展之間的區(qū)別。</p>
<p> </p>
<p>“很多算法平臺,比如Instagram這樣的社交媒體平臺,并不是為了藝術展示而創(chuàng)建的。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目標:促進朋友間的聯系、銷售廣告、獲得關注、充當市場等等。這意味著它們運行所依據的基本公式(即算法)并沒有針對美學、美感、新穎性甚至創(chuàng)造力等藝術考慮進行調整。我們正在把關于我們視覺文化的決定外包給一臺無生命的機器,它有著截然不同的觀看方式。我們即將舉辦的展覽《算法基座》(The Algorithmic Pedestal)試圖突出這些迫切的考慮。”赫爾曼總結道。</p>
<p> </p>
<blockquote>
<p>注:本文由院校官方新聞直譯,僅供參考,不代表指南者留學態(tài)度觀點。</p>
</blockquote>